



扫尘是春节前的重要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寓意“除陈布新”,意在驱除穷运和晦气。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终大扫除,北方称为“扫房”,南方则称为“掸尘”。人们不仅打扫房屋和庭院,还会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确保家中环境整洁。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希望破旧立新、辞旧迎新。整个过程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等以图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体现了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传统。大年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戴上新帽,首先在家中由小辈给长辈拜年,祝愿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随后,人们会外出走亲访友,笑容满面地相互恭贺新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登门拜年,还有团拜、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视频拜年等方式。

压岁钱是春节期间长辈赠予晚辈的一种习俗,寓意“压岁祈福”,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深厚祝福和关心。这一习俗起源于“岁”与“祟”的谐音,长辈希望通过给予压岁钱来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安。在除夕守岁之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压岁钱不仅是一种物质给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除夜
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李慈铭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
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
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思佳客·癸卯除夜
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江外除夜
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醉桃源·元日
吴文英
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
日华平晓弄春明。暮寒愁翳生。
新岁梦,去年情。残宵半酒醒。
春风无定落梅轻。断鸿长短亭。
守岁
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浣溪沙·庚申除夜
纳兰性德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
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
风流端合倚天公。
杜位宅守岁
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