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丨兰州高新区开展“2024我们的节... 2024-10-12
- 我们的节日·重阳丨榆中县开展“爱心榆中 情暖夕阳”主... 2024-10-12
- 皋兰县石洞镇三川口社区开展“九九重阳 敬老爱老”主题活动 2024-10-12
- 我们的节日·重阳丨城关区:丹桂飘香 幸福相伴——我在... 2024-10-12
- 兰州新区丨彩虹城中心社区:重阳秋色暖 敬老情更浓 2024-10-11
- 兰州新区栖霞中心社区开展“重阳敬老·健康同行”主题活动 2024-10-11


-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
插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一种说法,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
赏菊
登高
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放纸鸢

西江月·重九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九日登巴台
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
重阳日荆州作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 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原州九日
赵时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行香子·天与秋光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